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制造)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当前,面对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挑战,《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的出台为行业发展锚定方向、注入动能。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就《方案》的核心指标、政策创新及协同落地等关键问题接受专访,深入阐释汽车行业稳增长的实践路径与发展逻辑。
为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指明务实路径
《方案》明确2025年力争实现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这一组指标的设定,是基于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与产业趋势的精准把握,是“稳”与高质量运行的整体考量。
付炳锋在访谈中指出,3230万辆的销量目标是“在准确把握国内国际经济、产业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有利和不利因素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后提出的”,3%左右的同比增速既体现“稳”的整体基调,也传递出对市场平稳发展的坚定信心。从行业运行实际来看,当前汽车产业内生增长动力依然较强——1—8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05.1万辆和211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6%,高于预期;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均增长超36%,销量占比达45.5%,新动能稳步壮大;汽车出口429.2万辆,同比增长13.7%,为行业增长持续贡献力量。
展开剩余64%“国家政策的持续发力,也在有效激发汽车消费潜力。”付炳锋补充道,《方案》紧扣消费堵点,提出扩大新能源汽车推广、支持以旧换新、促进二手车流通等一揽子措施,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下乡、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将进一步撬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增量市场。而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推进,尤其是L3级车型生产准入的突破,将以更优质供给创造需求,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在他看来,《方案》指标的核心价值“不是追求量的增长,而是为汽车行业的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务实路径”。
创新地构建了一整套精准化监管体系
对比过往政策,《方案》针对当前行业面临的准入机制滞后、产能结构性矛盾、“内卷式”恶性竞争等新问题,以监管创新为核心,形成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谈及政策创新亮点,付炳锋直言,《方案》的关键突破在于“突出了行业监管的重要性,创新地构建了一整套精准化监管体系”。在准入机制改革上,通过制定新能源汽车产品同一型式判定技术条件和开展产品自我检验,加快新产品上市速度,适配行业技术快速迭代需求;同时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特点,加强汽车数据、辅助驾驶系统及OTA升级管理,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在产能优化方面,《方案》推动汽车生产企业集团化管理与《机动车生产准入管理条例》立法,从根源上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缓解“内卷式”恶性竞争。而在市场秩序治理上,《方案》更是打出“组合拳”——通过成本调查与价格监测打击劣质产品倾销,依托“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问题(建议)反映窗口”规范账款支付,开展网络乱象专项整治打击虚假宣传与商业诋毁。“这些创新政策针对当前行业的痛点和难点,精准全面,环环相扣,体现了编制部门对行业问题的精准把控。”付炳锋强调。
“组合拳”为稳增长提供全方位支撑
八部门联合参与《方案》实施,在流通、消费、基建等环节形成协同合力,既是破解当下需求不足的关键抓手,也是夯实行业长期发展基础的重要支撑。
付炳锋表示,《方案》从4个维度提出15条工作举措,针对当前国内需求动力不足的特点,有三方面协同措施尤为关键。一是“打通关键堵点,促进高效流通”,通过优化限购政策、落实二手车“反向开票”等便利措施,让汽车全生命周期流通更高效;二是“加大支持力度,激发消费需求”,以补贴支持、税收优惠、消费改革试点等政策直接释放潜力,激活市场活力;三是“改善消费环境,挖掘增量潜能”,通过完善充换电设施网络、推进“乡乡全覆盖”,破解新能源汽车用户“里程焦虑”。
“这一系列措施不是孤立的,而是形成了‘组合拳’。”付炳锋指出,这种协同发力的模式“形成全方位的合力,既刺激当期消费,又优化长期发展环境”,为汽车行业稳增长提供全方位支撑。例如,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能提升新能源汽车使用体验,还能带动相关产业投资;二手车流通便利化改革,既能盘活存量市场,也能间接促进新车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方案》的出台,既是对当前汽车行业稳增长需求的及时回应,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长远布局。正如付炳锋所言,随着汽车产业转型迈向纵深,《方案》的落地实施将进一步巩固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推动行业在技术创新、结构优化、秩序规范上实现新突破。
编辑:王怡莹(实习)
发布于:北京市蚂蚁配资-股票杠杆网站-正规股票杠杆-配资炒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